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来临之际,4月18日,北京市检察院发布北京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4年)。据通报,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知识产权案件1083件,同比上升13.64%。其中,办理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案件共436件,同比上升22.47%。
4月18日,北京市检察院召开知识产权保护新闻发布会。(黄鹤摄)涉人工智能、医药专利等领域案件增多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涉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相应出现。
海淀区检察院办理的马某、孙某某侵犯著作权案,涉案权利作品系源代码缺陷检测软件,集合多种专利技术自动识别语义缺陷、安全漏洞和编码规则等问题,对保障软件安全有重要作用。该案系权利公司内部员工离职后复制、修改该软件源代码并对外出售的案件,最终检察机关成功指控犯罪,被告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通州区检察院办理的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刑事案,姚某某等人未经许可从网络平台下载热门美术作品图片,委托AI画师利用境外生成式大数据模型对图片进行处理,生成与原作品实质性相似的图片,并制成拼图通过网络平台对外销售。
涉数字产业领域案件成倍增长
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数字产业领域侵权盗版刑事案件91件,同比增长3.55倍,包括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作品、数据管理平台软件等领域版权案件以及数据库类商业秘密纠纷案件。
西城区检察院办理的刘某某侵犯著作权案,刘某某系某知识付费网络平台公司技术人员,离职后仍利用内部账号访问、修改公司数据库,非法获取该公司音频视频付费会员服务激活码并在二手交易平台销售,还窃取公司平台十余个会员账户的余额用于购买平台图书,因犯侵犯著作权罪、盗窃罪被依法提起公诉,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文化创意领域商品商标、服务商标被侵权
近年来,文创产品及相关服务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不法分子借机推出“克隆”商品、“山寨”服务。
朝阳区检察院办理的宁某某等2人侵犯著作权案,宁某某等人擅自仿制北京某知名文化创意公司出品的热门玩具手办及“盲盒”,并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往全国,销售金额达60余万元,另现场查获仿制手办玩具8万余件,检察机关依法指控犯罪,被告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侵权手段网络化、智能化、跨区域化、链条化
网络信息技术革命重构了犯罪活动的时空边界,犯罪行为的实施呈现出智能化、跨区域特征,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工具、技术手段等实施犯罪,手段不断升级。
石景山区检察院办理的胡某某等18人侵犯著作权系列案,不法分子私自复制正版网络游戏源代码架设、运营游戏私服,通过线上运营收取充值费用非法获利,并以“技术支持+宣传推广+运营管理+售后客服”的全套“经营模式”吸引他人入伙,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
科创企业员工内盗、集体跳槽后泄露商业秘密
2024年,全市检察院机关办理在职员工、离职人员、实习人员等“企业内部人员”涉及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10件、侵犯著作权案件7件。不法分子利用获取科创企业内部数据便利,通过数据移植、技术复刻等手段,将权利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私人资产”,或利用在职期间掌握的客户渠道等经营信息从事同类经营活动,挤占存量市场空间,给权利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海淀区检察院办理的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孙某某等4人侵犯商业秘密案,权利公司原核心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孙某某等人离职后组建新公司,窃取核心技术信息及海外客户资源从事同类经营业务,造成权利公司损失超千万元,孙某某等4人均因犯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被告单位被判处罚金。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