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1. [索  引  号]
  2. [发文机构]
  3. [实施日期]
  4. [成文日期]
  5. [发文字号] 〔〕
  6. [废止日期]
  7. [发布日期]
  8. [有  效  性]
  9. [联合发文单位]
  10. [主题分类]
中国知识产权报:这项《指南》为独角兽企业规划成长路径→

  

  作为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群体,独角兽企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经营主体。如何对独角兽企业进行科学评价,引导企业通过研发颠覆性技术获得竞争优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日前,在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的组织下,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发布《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下称《指南》)。该《指南》通过聚焦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等硬性指标,为我国乃至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独角兽”生长亟待科学评价

  什么是独角兽企业?创办10年以内,拥有颠覆性技术或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估值10亿美元以上但未上市……以往,具备这三大特点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可入选。近年来,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激增,中国独角兽企业从2016年的131家增长到2024年的409家,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近30%。

  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数据库显示: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总估值高达29.94万亿元;2024年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总估值突破了2万亿元。独角兽企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现象级群体。

  但长期以来,行业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独角兽企业认定及评价依赖“成立时间短”“估值超10亿美元”等指标,却忽视企业技术含金量、专利质量等重要因素。粗放式标准导致部分机构仅以融资数据为标尺,催生了“烧钱换估值”的泡沫。资金和资源错配,真正具备创新潜力的企业反而难以脱颖而出。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告诉记者:“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构建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是解决我国部分独角兽企业成长缓慢等问题的重中之重。”

  他认为,《指南》首次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门槛、成长阶段、商业模式的三维评价框架,实现了三大创新突破:其一,破除“唯估值论”,设置了专利密度、技术原创性等“硬指标”,引导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其二,建立了四阶分类体系,从需完成技术验证的种子独角兽,到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超级独角兽,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了精准成长“坐标”;其三,强化了政策适配性,通过可量化的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等指标,为地方政府筛选符合区域战略的高潜力企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知识产权应为“硬指标”

  《指南》针对“种子—隐形—标准—超级”每个阶段独角兽企业认定,明确提出企业要具有高质量、高价值、行业领先的技术“硬门槛”,并拥有相关知识产权;要求“超级”阶段独角兽企业需要具有全球垄断地位的核心技术,拥有发明专利或PCT国际专利至少100件。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表示,相关标准不是简单的分类标签,而是企业技术攻坚的“路线图”。《指南》引导企业摆脱“重规模、轻创新”的路径依赖,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可对照标准中的专利数量要求,优化研发投入结构,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估值位列国内行业第一。相关想要跻身独角兽行列的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认为,对照《指南》,能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研发策略和市场竞争策略。在技术研发的关键时期,这些企业可以对标对表,集中资源攻克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高价值技术,跻身独角兽企业群体,借力融资、加速成长。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华利表示:“通过科学的分类评价,我们能够筛选出真正具备颠覆性技术、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为其提供成长土壤,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创新主体聚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

  政策协同培育创新生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指南》为各级政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独角兽企业制定差异化的培育政策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参考依据。

  事实上,各地相关部门在培育独角兽企业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当前,北京市共有独角兽企业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数量和估值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北京市这一数据之所以独占鳌头,得益于北京市专项政策、管家服务、创新培育和前瞻孵化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在创新培育方面,北京市注重对独角兽企业成长性的伴随式创新培育,通过设立科技项目创新平台,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与政策的深度协同。黄泰岩建议,国家层面可通过标准筛选优质创新主体,将其纳入重大技术攻关专项;地方政府可依托标准建立动态企业库,整合人才引进等政策工具,形成精准扶持机制。未来,需打通标准与金融、市场等政策的衔接通道,对符合隐形独角兽条件的民企提供专项信贷支持,简化技术转化审批流程,让政策红利直达创新一线。这种协同机制将为民企营造“研发有支持、转化有保障、市场有空间”的创新生态。

  《指南》不仅是评价工具,更可成为企业战略升级的“导航仪”。标准的动态迭代特性也将推动企业持续提升竞争力——通过定期更新技术指标与评价体系,引导科创企业始终瞄准行业前沿,从“潜力迸发”到“行业领军”的独角兽跃迁,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本报记者 刘娜)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独角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强化专利指标,规划企业成长路径——善用知识产权“导航仪” 驶入创新发展“快速路”


分享:
咨询电话:010-55536378
技术支持:cujinzhongxin@zscqj.beijing.gov.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主办: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承办: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中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网站
是否继续?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