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当“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正在由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国内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点,也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性制度试验。我国已经建设了22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局域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但不同自贸试验区之间存在一定隔离、差异性问题,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逐步实现不同自贸试验区制度的协同,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奠定基础。2023年12月25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雄安新区召开的第二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中发布了“1+5+18”系列协同创新成果,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方案》,提出未来要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港口协同发展、金融创新协作、产业融合发展、资源便捷流动等方面实施5大行动16条具体措施。这是京津冀共同建设自贸试验区,并推动自贸试验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开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从相互地理接近、一定数量的自贸试验区制度逐渐协同的先行试验田。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发挥链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枢纽作用,将在区域制度型高水平开放进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宏观政策协调,构建国内区域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
在国际经贸规则深刻变化、全球治理秩序重构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承担着推动“双循环”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国务院的批复下,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20年9月正式揭牌,实现了京津冀地区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并肩负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任。三地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建立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不断明确每一步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协作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京津冀三地的特点与优势,激发三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旨在将京津冀打造成为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协同创新制度高地。
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动能强劲,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为战略定位。设立4年来,同津冀自贸试验区促成了跨省市土地征收协商联动、跨区域税收协同等一系列成果,建成了全国首个以智能终端自助服务模式为主的政务中心,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征信链平台—京津冀征信链,共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机制。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服务专区”平台。在制度创新、政务便捷、要素流通、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5年4月正式挂牌,要素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为战略定位。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不断深入开展改革创新,9年来实施了615项制度创新措施,多项创新政策复制推广至区域及全国。在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天津自贸试验区获得85.17分,在全国排名第5位,是典型自贸区开放与创新模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创新突破的作用。河北自贸试验区拥有与京津产业互补、资源要素丰富、地域广阔的优势,定位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全球创新高地和开放发展先行区”。河北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依托雄安、曹妃甸、正定、大兴机场四个片区建立自贸试验区,利用铁路、港口、航空等综合交通建设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着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贸易转型升级和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支持高端高新产业、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创新……河北自贸试验区积极发挥承接转化的作用,整体服务于京津自贸区协同发展,进而带动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对接,大力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制定出一系列统一有序的顶层规划,三地自贸试验区得以基于各自发展定位,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协同,保障三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跨区域合作方面,三地应继续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建立统一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促进三地产业合作与跨区域投资,推出有针对性的产业联合发展计划,凸显规模经济的优势,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对外开放方面,应当深化三地对外开放的错位与协同,形成统一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并利用各自片区的优势与特点,加强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先行先试,打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规范化的投资保护体系,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和协调区域制度提供有力支撑。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打造区域全产业链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微观政策协同,推动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下,要素市场将逐步实现无障碍流动与高效运作。在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积极推进的过程中,创新改革的优势将吸引周边地区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更自由地向其集聚,产生“虹吸效应”。为了避免过度“虹吸”带来的自贸试验区所在城市的中心化,防止要素资源过度集中和区域间差距扩大而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现象,应当从协调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外分工合作入手,鼓励自贸试验区与京津冀其他地区共同策划推进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跨地区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区域制度型高水平开放奠定基础。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协同,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
自贸试验区深层次、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将通过对标学习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经验,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进行规则制度的本土化与创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制度规则体系;并通过参与深层次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产生制度外溢效应反作用于国际规则体制,达成对制度规则吸收、转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对标国际经贸规则,要求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调一致,学习吸收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相关机制和法治建设,在区域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依托自身“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特性,结合三地发展的政策需求,尝试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我国更好地适应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供支撑。同时,应当增强三地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溢出效应,推动制度创新成果向京津冀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在参与深层次的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中反作用于国际规则体系,推动我国在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新轩,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范满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