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预审是专利快速审查的途径之一,是创新主体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正式专利申请前的预先审查,对于创新主体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打造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北京市持续深化专利预审服务改革,助力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提升专利预审质量为导向,以赋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加强专利预审规范化管理,创新专利预审服务模式,推动专利预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具体有何行动?收获了哪些成效?接下来,和发改君一起走进本期“营商环境风景线”吧~
强化预审服务效能
打造科技创新“助推器”
在制度集成创新方面
不断优化专利预审相关制度,发布专利申请预审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备案主体动态管理机制,在全国首创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预审服务机制,引导备案主体筛选高质量专利申请并提交预审请求。此外,还在全国首发专利申请预审请求指南,进一步规范预审请求程序,加强专利预审全流程管理,制定多项管理规程,新增了24个专利预审服务分类号,大幅度提升服务覆盖面,推动专利预审业务服务更多创新主体的关键核心技术。
在助力专利全面布局方面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需求,采取了加强批量预审业务宣传指导、规范批量预审审查工作流程、加大批量预审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措施推进工作。2024年1—9月,已累计接收154个批次1253件发明专利申请批量预审审查,其中大语言模型、量子通信、云计算等领域的71个批次529件专利申请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量审查通道,393件专利申请获得快速授权,审结授权率高达97%。
在破解“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方面
组织开展了专利预审系列专项服务,加强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支持。例如,深入服务在京国家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等开通专利预审绿色通道;针对“卡脖子”技术加大预审服务力度,最大限度满足预审需求。
在市区联动精准服务方面
在“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布局建设保护中心区级分中心;通过市区两级中心联动的“1+N”快速协同保护格局,延伸和下沉专利预审等服务职能,将专业服务精准送达创新主体的“家门口”;目前,已在经开区、大兴区、怀柔区、顺义区、通州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投入运营7家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各分中心发挥区位优势,为区域内创新主体提供点对点的咨询服务和专利预审相关业务培训。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下,北京市专利预审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效一:推动“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
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势力代表,小米汽车自成立以来坚持技术创新,积极开展专利布局,截至2024年9月底,已公开的国内专利申请1500余件,278件经预审通过进入快速审查通道,其中215件获得快速授权,平均授权周期81天,远低于全国发明专利的平均审查周期。
预审服务为小米汽车上市销售打下坚实基础,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迈出重要一步。
成效二:助力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快速获权
2024年1—9月,芯片领域经预审进入快速审查通道的专利619件,预审合格率94%;475件获得快速授权,审结授权率94%,远高于我国发明专利平均授权率。
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正因此受益,快速获得了芯片设计和验证方面的新技术专利授权,使得他们的产品能够迅速投入市场使用。
成效三:服务“轻资产”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为“轻资产”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让专利作为无形资产,帮助其实现市场价值。北京电信易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软件类高新技术企业,用预审合格授权的6项发明专利作为质押物顺利从银行拿到融资。
成效四:市区两级联动问需于企
2024年1—9月,已建成的7家分中心辅导预审备案的企事业单位达800余家,累计提供专利预审等咨询14000余次,举办知识产权相关业务宣讲培训70余期,为50余家单位开展了“一对一”辅导服务。
“改”出新活力,“革”出新动力。北京市持续深化专利预审服务改革,不仅提升了专利预审的质量和效率,更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期待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更多发明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来源:发展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