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服务“三城一区”(已归档) > 走进三城一区
中关村科学城概况
根据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部署,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领头羊,主体区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174平方公里范围,同时拓展至海淀区全域和昌平区部分区域。这里聚集了北大、清华、 中科院为代表的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科学家、企业家等最具创新活力的人才,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型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头条、滴滴、旷视等新兴领军企业在这里异军突起,小米、百度、联想、紫光等一批知名的科技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微软、IBM、SAP等国际企业到这里设立研发中心,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和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产业正在形成。
未来,中关村科学城将聚焦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持续发挥对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引领作用,打造中关村示范区升级版,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2019年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2.6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以上。截止2019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448家,占全市40%左右;“独角兽”企业40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的专利申请量为73137件,同比增长89.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2881件,同比增长101.9%。专利授权量为41574件,同比增长84.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3766件,同比增长95.6%,有效发明专利量为114178件。
怀柔科学城概况
怀柔科学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以怀柔区为主,并拓展到密云区部分地区,规划面积100.9 平方公里,其中:怀柔区域 68.4 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67.8%;密云区域 32.5 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32.2%。
怀柔科学城战略定位是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功能定位是“两地一区”,即: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新高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生态宜居创新示范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怀柔科学城的显著特色和明显标志,主要围绕物质科学、信息与智能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五大科学方向,重点推进“五个一批”,即:建成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平台;吸引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集聚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型企业;开展一批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科技创新活动;产出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提高我国在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和引领国际科技竞争合作。
怀柔科学城充分体现世界眼光、国家战略、中国特色、科学风范,紧扣科学、科学家、科学城的核心要素,构建战略创新能力支撑体系;紧扣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高精尖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构建高效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紧扣绿色、生态、人文、智慧的建设理念,构建创新型城市框架体系;紧扣以科学家为主体的全面创新改革,构建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把怀柔科学城建设成为绿色生态、智慧人文、宜研宜读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规划了四个时间节点的发展目标:到 2020 年,怀柔科学城城市框架扎实起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到 2025 年,示范效应明显,承载能力全面增强,怀柔科学城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影响力显著提升。到 2035 年,突破效应明显,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到 2050 年,全面建成引领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
2019年,怀柔科学城的专利申请量为1131件,同比增长20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28件,同比增长291.1%。专利授权量为717件,同比增长93.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37件,同比增长78.2%,有效发明专利为2074件。
未来科学城概况
未来科学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部,总用地面积170.6平方公里,北至北六环,南至回南北路,西至京新高速,东至京承高速。于2009年7月启动建设,2016年成为北京建设全国科创中心主平台,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要抓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建设,努力打造成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目前正在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从空间布局看,未来科学城在昌平南部平原地区呈现“两区一心”空间格局。“东西两区”是未来科学城的主体承载区,建设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研发创新社区;“一心”是未来科学城的生态绿心,连接东西两区,共同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格局。目前整个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内已经入驻了国家能源、国家电网、中国商飞等14家央企集团下属的100余家科研单位,聚集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二级总部,引入了中俄科教创新园、国际创新走廊、中航爱创客等一批高端创新项目,拥有石油、北航、华电、北邮等10余所大学本部或分校区,科教资源丰富,产学研等要素相对齐全,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科学城将牢牢把握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的发展定位,以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为发展目标,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个领域,汇聚国际一流创新型企业、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国际一流人才,构筑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宜居宜业环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技术创新领航区、协同创新先行区、技术人才集聚区与创新创业示范城。
2019年未来科学城专利申请量为3924件,同比增长27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245件,同比增长213.1%。专利授权量为2225件,同比增长341.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05件,同比增长293.9%,有效发明专利3829件。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区域概况1992年10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开工建设;1994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扩区至46.8平方公里;2010年,市委、市政府授权开发区统一开发和管理大兴区12平方公里产业及配套用地,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达到59.6平方公里;2019年1月26日,市委决定调整开发区管理体制,由开发区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亦庄新城, 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围绕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业宜居绿色城区。初步形成了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科技创新 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构建产业联盟+研究院+专利池+技术交易平台+基金+特色产业园六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近30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病毒载体基因药物、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制造与验证等10个产业中试基地,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平台支撑。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融资平台作用,促进高精尖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高成长高科技企业发展。目前,区内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5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79项,万人实用发明专利拥有量8071件,均居全市之首。
政策支持 开发区多年来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现已出台七大领域13个政策文本,内容涵盖产业促进、科技进步、人才发展、就业促进、节能环保、教育扶持、安全生产等方面。2019年开发区出台高精尖产业促进政策,每年拿出百亿元财政资金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开发区现有政策体系既体现出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鼓励支持,也在国家战略重大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领域发挥了重要引导支撑作用。支持方式既包括资金奖励等“硬政策”,也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等“软政策”。有效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19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专利申请量为11255件,同比增长29.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4869件,同比增长30%。专利授权量为7204件,同比增长62.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652件,同比增长68.2%,有效发明专利为904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