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工作动态
  1. [索  引  号]
  2. [发文机构]
  3. [实施日期]
  4. [成文日期]
  5. [发文字号] 〔〕
  6. [废止日期]
  7. [发布日期]
  8. [有  效  性]
  9. [联合发文单位]
  10. [主题分类]
2016年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情况汇编之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篇

        2016年,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抓疏解、调结构、促协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瘦身健体”和“提质增效”,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整体概况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1月-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约3200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部分高端产品生产增势较好,新能源汽车、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1.6倍、1.2倍、81.4%和74.2%。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34.1亿元,同比增长11.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116.5亿元,同比增长9%;1月-10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0529.3亿元,同比增长8.1%。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前三季度,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为0.5:17.6:81.8,服务业占GDP比重81.8%,与国际大都市发展水平接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1.4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服务性消费633.8亿元,增长11.1%,占总消费的45.3%。1月-11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1765.8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提高4.8%。1月-10月,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6%,金融信息服务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84.6%和124%,成为新增长点。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1月-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85.6亿元,同比增长8.2%。1月-11月,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328万吨标煤,同比下降6.5%;万元增加值能耗0.4吨标煤,同比下降10.7%。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中天然气占比56.4%,较2015年同期提升8.7个百分点。1月-10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01.3万人,较2015年同期减少5.5万人,同比下降5.1%;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5.6万元/人,同比提高2.4万元/人,约为全市水平的1.7倍。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1月-11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31.4亿元,同比增长5.8%,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3.4亿元,同比下降17.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12.7亿元,增长7.7%,工业投资完成606.9亿元,增长7.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5.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835.3亿元,增长6%,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85.7亿元,增长79.8%。

  高端引领效果明显。1月-11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2.2%,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1.7%,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汽车产值4388亿元,增长20.1%,医药产值711亿元,增长8.3%,汽车和医药产业分别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5.2%和0.6%。1月-10月,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利润分别增长37.8%和27.9%,高出全市工业利润平均水平29.6个百分点和19.7个百分点。

  创新创业释放活力。前三季度,工业、软件信息服务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比重超过八成,大中型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41.3%,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增长21.1%。累计检测软件新产品8407个,同比增长31.5%。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6.8%,比产品销售收入增速高10.7个百分点。技术收入增长19.4%,比技术总收入增速高5个百分点。1月-10月,全市新设企业18万家,其中新设科技类企业增长24.8%。中关村创新持续活跃,1月-10月中关村开展科技活动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73%,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3.9%,发明专利授权量12361件,同比增长38.6%,PCT专利申请2418件,同比增长21.7%,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32463.1亿元,同比增长14.4%。

  二、措施与成果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高精尖”产业政策体系。

  1.制定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成立北京制造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出台了《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2016年版)》、《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6年版)》、《北京绿色制造实施方案》等文件,分别围绕“高精尖”产业增量发展、存量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推动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升级。研究“高精尖”产业统计分类,探索建立“高精尖”产业统计框架,制定相关产业分类新标准。印发《关于促进中关村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硬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的出台,为全市推进疏解工作、引进企业、转化技术、技术改造等明确了方向。

  2.完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北京市产业创新能力;出台《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联动的新型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编制《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整合中央在京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三方力量,打造“高精尖”中心;加快种业人才和成果权益改革,制定《北京市关于种业人才发展和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工作方案》,确定市农学院等三家单位试行股权激励权益分配形式改革。

  3.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成员单位42个。发布《首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制定《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首善之区的意见》,起草《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管理办法》。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深入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了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为内容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撑“高精尖”产业加快发展。

  1.主动发现储备“高精尖”项目。以培育引进重点项目作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定期完善项目库,加强“高精尖”项目跟踪储备。2016年重大工业项目库的项目共计87个,总投资2115亿元,其中投资体量大、行业代表性强的28个项目列入市级“高精尖”项目库,涉及总投资1628亿元。

  2.完善供地联审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规划国土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制定出台《北京市工业和科研用地项目供地联审工作规则》,完善项目供地联审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全年累计审核通过四批次17个工业用地项目,涉及总投资174.4亿元,拟用地97.7万平方米,其中已有7个项目实现供地。

  3.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成功争取注册资金500亿元的中国航发总部项目落户北京,作为中国航发投资运营平台的中国航发投资管理公司,已在海淀区注册,投资10亿元。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科技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机器人创新产业园、泰德健康产业园、华胜信泰可信开放高端计算系统、金山公有云平台等一批“高精尖”项目落地建设。建设了启迪、北工大纳米专业孵化器,入孵企业和项目总数超过60项。设立新材料领域重点产业发展专项,支持在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氮化镓微波射频器件、碳基集成电路、高端石墨烯材料等方面研制与应用研究。

  4.推进重点领域加快突破。支持中芯国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支持京东方开展柔性显示实验线技术改造,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支持华胜信泰通过消化吸收IBM高端计算系统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建设;支持北汽福田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宝沃汽车和技术资产向乘用车战略转型;支持北京奔驰前驱车和发动机工厂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高端引领;支持千方科技、掌城科技、中兴高达、乐卡汽车联合开展车联网关键系统及示范网络建设。

  (三)强化要素资源配置,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

  1.运营管理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资本与产业融合发展。基金计划总规模20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出资50亿元。母基金财政资金已到位25亿元,已公示确认合作机构共15家,基金认缴总规模合计135亿元,其中母基金认缴规模为30.8亿元。子基金已完成12个项目投资,其中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及周边领域项目5个,云计算与大数据领域项目2个,新一代健康诊疗领域项目1个,工艺美术领域项目4个。

  2.强化金融服务“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率先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若干措施(试行)》,建立投贷联动市场化风险分担补偿和收益分享机制。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北京银行推出“创意贷”、“软件贷”等特色融资产品,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推出零保费产品“创易宝”等。前三季度本市金融机构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8.3%、29.1%和16.5%;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生的股权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市的70%以上。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企业获得的股权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40%以上。

  3.精准推进产融合作。创新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推动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由传统点对点的普惠支持为主向集中支持创新类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转变,由直接奖励和补贴为主向通过基金等市场化方式投入为主转变。创新各类资金的支持方式,采用股权投资、资本金注入、产业基金等投入方式的比例提升到70%左右。

  (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增强“高精尖”产业发展动力。

  1.促进创新载体建设。建设新一代创新载体,促进首都制造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首批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落户北京,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119个(含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4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1个。加快重点市级载体建设,共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4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89个。全面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搭建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共性技术平台,运营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网络,培育推广以“北京工业云”、中航“爱创客”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创建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成员单位包括19家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致力于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工业大数据创新基地。

  2.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双创服务高地,全市累计授予141家机构“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其中125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居全国首位。1-3季度“新三板”北京地区新增挂牌公司593家,总数达到1357家。举办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平台,吸引先进技术和项目落户。举办第11届文博会、第19届科博会,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展和项目合作推介会,签约金额超过45亿。举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展会全面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筛选195个项目,有效展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新成果。不断完善“双创”服务体系,支持中关村创业大街发展成为创新创业生态圈,入驻机构增加到45家,孵化创业项目超过1000个,有483个团队获得融资。

  3.加快三大科技城建设。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关村科学城发布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启动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31个。怀柔科学城建设规划印发实施,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开工建设,大力推动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未来科技城制定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集聚区,已入驻央企项目13个。

  4.加强知识产权联盟建设。聚合相关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引导和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与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和推动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立了16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知识产权运营,全市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已达30余家。推动成立“中关村京企云梯科技创新联盟”,创新资源对接机制,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5.推动一批“高精尖”产品成功落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新产品。航材院开发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石墨烯铝导线材料,京东方发布了全球最薄64英寸8K超高清显示及82英寸10K曲面显示产品,东方百泰抗体新药打破国外垄断局面,百度推出百度医疗大脑,中星微电子集团推出嵌入式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我市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达到14纳米,制造工艺达到28纳米,刻蚀机等核心设备能力达到12英寸28纳米。核电站“神经中枢”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实现重大突破,金风科技发布最新陆上大兆瓦产品平台GW3S智能风机。交控科技自主创新的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在我国第一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燕房线示范应用。天智航和积水潭医院、北航联合开发的国际上唯一可以开展全节段脊柱手术的骨科机器人“天玑”系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

  (五)引导产业疏解转型,促进我市制造业提质增效。

  1.严格控制增量。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加强市区两级审批联动,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特别是城六区严禁新建有制造环节的工业项目。科学合理执行禁限目录,出台《制造业条目工商登记环节有关说明》,对研发及样机制造、检测等类型工商登记环节作出进一步解释,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顺利注册。

  2.加快关停退出存量落后企业。推动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疏解退出,1月-11月已关停退出335家,2013年至今累计关停1341家,提前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确定的关停退出1200家企业的任务目标。以城市发展新区为主要抓手,推动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编制全市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行为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统筹推进清理整治行动,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4470家。。

  3.支持企业升级改造。根据《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6年版)》,聚焦“高精尖”产品,对具备产业协同配套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关系的项目支持企业联合申报;聚焦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国产高端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软件使用率的鼓励政策。安排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企业绿色制造技改升级、高精尖产品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突破等领域项目31个,预计拉动销售收入300亿元。

  (六)强化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共赢。

  1.促进京津冀协同合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实现北京产业更高水平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抓好纲要贯彻落实。编制《“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发展规划》、《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对接,集中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4+N”产业合作平台。建立知识产权合作会商机制,筹备组建京津冀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带动三地企业提升创新实力。建立京津冀信用合作共建机制,三地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对接完成,制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初步建立京津冀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机制。

  2.加快共建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北京城建重工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北京中恒复印材料项目、北京君和相变循环控能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入驻开工建设;总投资439亿元的首钢京唐二期开工建设。加快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建设,签约北京医药企业53家,总投资140亿元,万生药业等14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异地监管模式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复。推动京冀两地合作共建的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云计算产业聚集区,阿里张北数据中心正式启动运营,一期投资20亿元。总投资74亿元的沧州现代四工厂和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已竣工投产。唯品会华北物流中心、当当网、凡客诚品等20余家北京电子商务企业签约落户天津武清电商园。

  (七)扩大国际合作,服务企业“走出去”。

  1.支持企业实施国际并购。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1月-11月,共备案170家境外并购企业,中方预计投资额83.6亿美元。其中,北控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控股柬埔寨中柬金边特区有限公司,为年度最大并购项目。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并购雷诺日产自动车印度有限公司,为制造业并购的最大项目。一批领军企业逐步从国内公司向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升级,联想、百度、乐视、京东方、中芯国际、北汽新能源等大批自主创新企业在境外实施并购、设立研发机构、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2.服务企业对外发展。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推动外资“请进来”,开展外汇资本金结汇、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试点,探索外汇政策集成创新,降低企业外汇使用和融资成本,服务业新引进外资122.9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95%。加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支持企业“走出去”,帮助小米、联想、京东等创新型企业应对海外纠纷,推动北汽福田在巴西快速获得商标申请批准。推动蔬菜种子检测中心参与评审国际种子健康检测,为我国种子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技术支持。

  3.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协调亚投行、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中拉基金以及相关金融机构,服务“一带一路”项目。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成立民间资本“一带一路”研究院,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在国内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加强服务。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成套设备、海外投资项目53个,保额253.8亿美元。1月-10月本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累计直接投资5.93亿美元,增长45%。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平台开展创新性工作,为企业海外发展搭建平台。推动杂交小麦从研发阶段进入产业化初期推广,随“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巴基斯坦、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种植。

  三、挑战与对策

  (一)北京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北京产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和国际水准的原创性成果还不多,适应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政策、机制、人才等服务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二是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挑战,“高精尖”产业还未形成聚集效应,短期内难以对增长形成较大支撑。三是区域协同发展工作仍需加强,各区产业的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水平仍需提升。

  (二)2017年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

  2017年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抓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落实,完善政策配套,鼓励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做好综合服务,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1.完善并落实好配套支撑政策。

  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引导政策,继续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已印发的“高精尖”产品目录、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北京绿色制造实施方案》等政策,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北京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发展,引导和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推动相关标准文件出台,制定“高精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2.鼓励产业创新发展。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制定创新型产业集群与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及工作机制,着力抓好创新型产业集群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北京创造”目标,通过创新主体培育、鼓励协同创新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全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建设,实现电池技术的革新。加快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持续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服务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加快构建多主体联合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积极出台对接政策,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方案,以共建产业园为突破口,积极促进京津冀地区政策衔接。加强产业对接载体建设,集中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加快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签约项目开工。促进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签约项目尽早建成投产,推进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中关村正定科技新城产业发展。继续组织企业、行业协会赴河北、天津开展产业对接活动,推动产业转移,协同发展。

  4.推进产业疏解调整。

  继续指导各区开展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工作,全年再关停500家以上企业。修订并落实污染行业淘汰退出目录,对目录范围内应退未退的企业开展集中清理,依法关停。加强清理整治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专项行动工作,2017年完成累计清理整治50个重点区域、200个重点村、7000家以上企业的任务目标。支持存量企业按照智能化改造、节能降耗、降污减排、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等重点方向进行改造升级。

  5.促进重点项目落地。

  以重点项目作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八大专项,按照每个专项实施的技术路线图,筛选提炼支撑项目,推动落地实施一批创新效应明显、带动能力强的“高精尖”项目,建立重点项目的统筹、协调、审批机制,促进项目落地。着眼产业生态构建,协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投入,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完善项目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完善项目库,加强“高精尖”项目跟踪储备,强化对关键性项目的支撑,实现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保障和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

  6.抓好资源要素配置。

  加大资金投入,做强“高精尖”基金,加强基金运营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基金投资合作模式,制定基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管理好已设立的子基金,推动新设一批子基金,适时启动PE股权投资基金和项目型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工作。加强布局引导,编制全市“高精尖”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方案,加快调整各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土地供应,建立盘活利用存量产业用地的新机制,探索弹性出让等供地方式,加强对“高精尖”产业用地的保障。加强人才保障,组织制定“高精尖”人才发展的综合规划和分类指导意见,选择若干产业园区开展“高精尖”人才置换发展试点,并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7.做好综合服务保障。

  切实做好“高精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标准创制、金融服务等相关服务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建设专利信息利用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知识产权联盟创新发展。全面强化高精尖产业标准化工作,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开展技术标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的创制服务活动,争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试点。积极引导金融支持和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开展制造业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选择骨干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搭建多种形式的“高精尖”产业投资互动与对接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高精尖”产业集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行好全市信用信息统一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全市公共信用信息整合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机制。

  8.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机制,推动5G国际标准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鼓励高校院所加强与国际科研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开展人才交流、联合设立实验室和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支持本地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支持在京举办高水平国际性会议。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产业园区等方式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分享:
咨询电话:010-55536378
技术支持:cujinzhongxin@zscqj.beijing.gov.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主办: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承办: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中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网站
是否继续?

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