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宣传教育处
“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3月8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两位代表均提到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
我国在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面对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感触颇深。“知识产权因创新而生,随创新而变。能亲身参与、见证中国法治进程,我感到无比骄傲。”马一德见证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也曾亲身参与了我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工作。
30多年来,我国根据发展和实际需求,不断立法、修法,构建了日趋完善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可以说,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
今年1月1日,我国民法典正式实施;6月1日,新修改的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也将实施。在马一德看来,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也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扫过大街、掏过厕所、管过垃圾场,也见证了山东东营从“淡水常断流”到“湿地在城中”的变化。这便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这29年来的工作经历。
城市为何出现如此变化?张金海的答案是创新。“工作不分高低,我们环卫工人也要创新!”为了使公厕的水箱节约用水,张金海自己研制出了公厕节水感应器,用水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诸如此类的创新,张金海实施了80余个,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9000多个。目前,张金海已拥有34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技术使得环卫的“粗笨重”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巧”。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本报记者 冯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