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服贸观察】专利质押融资:变无形“知产”为有形资金

2020年08月21日宣传教育处

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为了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化无形的“知产”为有形的“资金”,不仅盘活了资产,也让企业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生产经营中。在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中,北京市中关村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等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入选。总台央广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关村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集团在烟气治理方面专利的数量排第六,在中国排第一,所以我们没有房子,没有车,我们有技术……”即便拥有的专利数量在本行业内排名世界前列,中晶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难题。在采访中,中晶环境财务负责人魏晶华向记者坦言,在技术应用上,公司遇到了很多资金问题。魏晶华说:“我们遇见了资金的问题。其实我们在筹资过程中经常被问到你们的业绩是什么?你们是否有成功案例?你们如何还款?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企业发展的初期我们是没有办法回答的。”

专利质押为公司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成“有形的”资金,解决了公司“等米下锅”的困境。魏晶华说:“担保机构对我们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后,在我们提供的专利清单中挑选了几个专利进行质押,给了我们(贷款)额度,19年比18年多贷了4000万。”

和中晶环境一样,目前,中关村拥有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重知本”的特性,让他们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中国叶酸领域最大的生产制造企业——斯利安药业在前期投资中也面临资金周转的压力。斯利安药业计划财务部总监朱冬艳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公司通过专利质押向民生银行取得授信额度3000万元,目前已提款2000万元,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朱冬艳说:“专利质押贷款盘活了我们现金流,我们取得这笔贷款的时候正处于疫情期间,放款的时候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专利、研发的投入都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不过在考虑专利质押融资时,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的问号。交通银行中关村园区支行负责人介绍: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评估难、风控难、处置难等方面:“第一个问题是专利值多少钱;第二个如果贷款还不了,银行会怎么处理?第三个问题是知识产权质押的利率是多少?和传统贷款有什么区别?”

针对这一问题,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与北京银行、首创融资担保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发现可以进行专利质押融资的企业,变传统的“评估质押专利”为“评估出质企业专利竞争实力”。从专利视角评估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实现“精准获客”。

此外,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工作。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促进局自2007年开始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十三年来累计向120家中关村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共1310万元,支持贷款金额19.507亿元。推动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

同时,为防范专利质押融资中的风险,探索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风险——由承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责任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或担保机构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并缴纳保费,实行风险封顶,进一步分散风险。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两项工作,分别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支持,‘双管齐下’探索解决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问题的现实路径。”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整体规模已从最初的每年几十亿元,迅速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853亿元。商务部近日公布,北京市中关村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等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入选《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电脑版|移动版

版权所有:北京市知识产权局